近日,一套上世纪30年代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家长热捧,以至于卖断货。同时,一本名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存在的诸如内容失实、篡改经典等问题。他们痛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有毒”,甚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11月30日《京华时报》)
民国老教材70年后还能够走红发人深思。这说明,这些教材不仅能够满足70年前教育儿童的需要,也同样能够满足70年后今天儿童的需要。小学教科书内容70年未变,居然还能够适应70年后儿童教育的需要,其中应该有内在原因。
北京十五中校长邰亚臣指出,这些跨越了70余年的老教材为何还能散发魅力,就是因为它的编写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始终,教材中渗透着公平、正义、自由、爱与被爱等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处处体现生命间的微妙关系,展示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从邰亚臣的看法可以看出,这些社会价值观,不仅民国时期需要,现在也需要,就是将来还会需要。也难怪老教材会有新魅力。
反观最近几十年的教材,内容经常变化,跟着形势走,社会发展走了多少弯路,中小学教材就发生过多少次更改。有人评价说,孩子尽说大人的话,连大人的一些坏毛病也学到了。恰恰缺乏倡导公平、正义、自由、博爱等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内容。不知是有意回避还是无意疏忽?这样的教材,当然不可能保持长久。
现在的一些教材,一方面缺乏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内容,另一方面又充满了假大空,肆意编造历史,篡改经典,捏造事实。也难怪民间研究团体痛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有毒”,发出“救救孩子”呐喊之声。用错误信息教育孩子们,社会迟早要付出代价。许多大学生踏入社会后,觉得现实和教科书说的完全相反,从而失去了对社会的信任就是证明。
一边是老教材受热捧,另一边是新教材遭批判,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什么70年前,能够编出70年后还受热捧的教材?为什么今天的一些教材错误百出?这些需要认真进行思考。如果我们的中小学课本,都要经常变来变去,这说明今天我们还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发展主线。不说70年,假如今天的教材连10年的生命力都没有,一会儿突出“文革”,一会儿突出“改革”,这样的教材编写模式是需要好好反省检讨的。
- 2010-11-30通过语言营造乐园的老教材
- 2010-10-22民间会诊小学教材是公民意识的觉醒
- 2010-10-22小学语文教材≠政治手册
- 2010-10-21语文教材的问题何止是四大缺失?
- 2010-10-21诚信要从小学语文教材做起
- 2010-09-09语文教材改革,不仅仅关乎鲁迅
- 2010-09-09让时间来检验“踢出”鲁迅的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