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淡化了“奖牌数”考核后,体育相关部门应以发展群众体育为新的考核机制,并制定群众体育的“黄金计划”。】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对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中提出的金牌至上的政绩观扭曲了体育精神的问题高度重视,决定取消亚运会、奥运会贡献奖项的评选,对全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只公布成绩榜,不再分别公布各省份的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

总局淡化“奖牌”考核,地方怎么办

客观地说,不同的历史时期,金牌承载的社会功能并不相同。早先,金牌之所以能够引起全民族的共鸣,就是因为运动员们在体育竞技场上体现出了真正的理想、信念、号召力、凝聚力等体育精神。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金牌被赋予的历史使命也已经完成。这时候,应该把体育服务于金牌,转变到让体育服务于民的轨道上。

遗憾的是,体育系统没有抓住历史机遇完成上述转变,相反,从地方体育局到国家体育总局形成了一个更为庞大的“金牌至上系统”。在这个系统的运作下,“奥运战略”实际上就是“金牌至上”的马甲,并最终衍生出了一个上下联动的“功利系统”。所谓功,就是官员们晋升或者保住乌纱帽的筹码;所谓利,就是一块金牌就可能成为很多人的“长期饭票”。

在追名逐利的金牌至上的环境中,假球、故意输球、操纵比赛等毒瘤,最终亵渎了金牌特有的属性和价值。金牌被赋予的物质利益附加值,早已超出体育本身,全运会、亚运会和奥运会,成为“体育系统”论功行赏的舞台,运动员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牌工具”,举国之力的金牌至上政策,早就偏离了体育发展的方向。

在金牌制造的功利氛围中,让既得利益者自我变革太难,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意见无疑给体总(国家体育总局)的改革带来好机遇。要想真正根除金牌至上的毒瘤,就必须彻底解散上下联动的“功利系统”。

体育场地人均数应作为新考核指标

去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站在国家高度,对群众体育的最高定位。当淡化了“奖牌数”考核后,一个官员的政绩该如何重新考核?这就需要体育相关部门应以发展群众体育为新的考核机制,将群众体育的各项指标作为考核内容,成为相关官员升迁的重要参考。

其中,体育场地人均数就可以作为一项硬指标。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拥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人均只有1.46平方米(所谓“弹丸之地”的日本人均达到19平方米)。举目四望,皆是钢筋水泥的丛林,以至于青少年们有了这样一句口头禅:“不玩游戏不刷手机,我还能干什么?”这是对体育场地设施实在少得可怜的一种反衬,也是莫大的讽刺。

就是少得可怜的人均1.46平方米,其实也是“虚”的。因为,有很多投资巨大的场馆,基本上都搞展览、演唱会、大型赛事了。而且,很多的场地都在学校中,他们绝大多数不会对社会开放。所以,1.46平方米这个数据就显得更加惨淡。

按照此前国务院要求,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要力争超过5万亿元,足球市场空间将达2万亿元。这期间,可借鉴德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金计划”,政府大力投资体育场地建设,并且与学校和社区挂钩,使体育成为老百姓的“身边生活”。同时,体育系统和政府相关部门问需于民,然后服务于民,则群众体育一定会让我们迈向体育强国,并全面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

□肖良志(《体坛周报》记者)

2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了《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中称,体育总局对巡视反馈意见中提出的金牌至上的政绩观扭曲了体育精神的问题高度重视。体育总局取消了亚运会、奥运会贡献奖奖项的评选,对全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只公布比赛成绩榜,不再分别公布各省区市的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

中央第十一巡视组2014年对国家体育总局进行专项巡视时指出,体育系统存在围绕赛事的不正之风,原因在于金牌至上的政绩观扭曲了体育精神。正是有了这一特殊背景,才有体育总局今天的一揽子改革措施,金牌至上的政绩观对体育精神的扭曲,可以从日前公开审理的一个案子窥斑见豹。

2009年全运会前夕,某省确定了跆拳道项目夺取两枚金牌的任务,但实际上该省只具备夺取一枚金牌的水平,为了完成两块金牌的任务,该省体育局长决定给时任国家体育总局拳击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赵磊一定的好处。赵磊因收受30万元贿赂,日前被北京市二中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1月6日《北京日报》)。

从谢亚龙、陆俊到赵磊,被黑金“摞倒”的体育官员和体育专业人士,揭开了体育系统不正之风的冰山一角。“潜规则”、“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私相授受”、“身份造假”、“年龄造假”、“虚假比赛”……近年来,体育界被曝光的丑闻不比任何一个领域少。

公允地说,对金牌的功过是非也要一分为二。回顾我国竞技体育历史,金牌产生的价值曾经远远超越金牌乃至体育本身,极大地提振了民族自信心。还记得中国女排在1981年11月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吗?在一个亟须重返世界舞台、获得世界点赞的心态下,女排夺冠给国人带来的荣誉感、自豪感,以及对国人图强自新的正激励,今天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历史走到了今天,一方面,我们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的自信,体育运动金牌已不再是富强的唯一证明;另一方面,新生代运动员比老一代运动员更有思想、更独立,更看重个人权益。在这种时空背景下,还将竞技当作体育的唯一使命,体育运动的一切、一切的体育运动围着金牌转,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摒弃金牌至上,回归体育本源,并非要放弃竞技体育,放弃与竞技体育伴生的体育产业,全盘否认竞技体育崇尚卓越与拼搏的精神,只是别把竞技体育当成体育的全部,而是要将更多人力、物力、精力放在全民健身上,就像过去那句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全民健身高度审视,体育行政管理也要从职能上作适度调适。一是要“放”:简政放权。减少对体育赛事、群众性体育组织活动的行政审批,创造更宽松的环境以激活群众体育运动的活力;二要“收”,将发展全民健身的责任收归身上,为全民健身投入更多的公共资源,为全民健身提供各种服务,包括规范制定、教练培训、技术指导等等。至于竞技体育,不妨向竞技体育管理制度成熟的国家学习,多采取社会管理型,让市场机制成为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动力。

1月26日,国家体育总局通报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称,将从评价指标方面引导全国体育界树立正确的体育政绩观,将取消亚运会、奥运会贡献奖奖项的评选,对全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只公布比赛成绩榜,不再分别公布各省区市的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国家体育总局还表示,今后将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投入产出效益等多个角度研究设立体育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1月26日新华社)

金牌至上的体育政绩观,以及由此衍生的一整套自上而下的体制激励,虽然迅速拉升了国内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也确实导致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并发症。这一局面由来已久,且越发为公众所诟病。在此背景下,体育总局抛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无疑契合各方期待。无论是奖项设置的调整,抑或是排名方式的变更,种种做法所释放的信号,都直白无误地表明,官方“体育观”正在理性回归。这意味着,有关职能部门将更尊重体育本身的价值,推动体育的纯粹化进程。

相当长的时间内,“争金夺银”几乎是体育主管部门的终极追求。这既是由于“运动员夺取金牌”能带来国家荣誉、强化国家认同,故而理所当然要大力经营,也是因为相较于发展其他体育事业,“金牌战略”更易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更容易在短期内制造耀眼成绩。基于上述功利考量,“金牌至上”的体育政绩观大行其道,实则不足为奇。只不过,现代体育发展到今天,这种思路的政策红利正在不可避免地弱化和衰退。

从本质上说,“金牌至上”战略的另一面,其实是相关职能部门的自我矮化。在这种模式内,体育主管机构将“全面发展体育事业”的责任使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为“大赛上争金夺银”。由此导致的后果有二,一是资源配置失衡,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等陷入投入不足的困境;二是竞技体育加速成为少数人的狂欢,其发展成果无法为全民所充分分享——一边是不断争金夺银,一边却是民众无处锻炼,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

时至今日,体育事业战略重点由竞技体育向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转向,可谓正当其时。随着竞技体育投入趋近饱和,继续向该领域大肆砸钱,或许已经不足以产生可观的“增量效益”。与之相较,发力弥补民间体育的历史欠账,加速推动体育市场的规模化、规范化,才真正大有可为。对于这一点,所有体制内的职能部门,理应具备足够的共识。而取消亚运、奥运贡献奖,取消全运会的地域排名等等做法,显然就是改变激励方式、凝聚统一价值观念的重要一步。

必须重申的是,“争金夺银”本该是全民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我们从前一度颠倒了因果关系,那么,如今宣示“改变金牌至上的扭曲政绩观”,无疑彰显了公共体育启动新一轮纠偏的勇气。

【离开“金牌至上”,重塑体育精神,通过科学公正和公开公平的评价体系,扭转体育业风气,非要在主事者头脑里完成一次“调整转型”不可。】

不再根据奖牌数量评选亚运会、奥运会“贡献奖”,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只公布比赛成绩榜,不再分别公布各省区市的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将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投入产出效益等多角度研究设立体育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

一个原本早该做出的改变体育事业生态的调整举措,意外地出现在了中纪委网站对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之中。通报内容很长,但隐藏其间的这一点实质性举措并没被遗漏。

站在整个国家体育管理顶层的负责机构不再分省排序比金牌数,是不是意味着,从此每逢有各级各类运动会、竞技赛时,全国各个省、市、县、乡镇不会再在年度工作报告里逐级向下分解、设置获得金牌、奖牌“任务数”,作为考核各级体育官员和从业者的标志性指标;不会再有人为了“集体荣誉”、地区利益或管理者升迁奖励而不惜有组织地违规造假,隐瞒或涂改年龄、身份参赛,甚至试图用行政的、利益的黑箱手段,操纵比赛结果,让体育回到它单纯的“更快更高更远”的快乐中去?当然不能指望太多。打假球、吹黑哨、拿选拔运动员的权力谋私之类现象不会一天消失,但这显然是向恢复体育运动真义、重塑体育精神迈出了重要一步。

“金牌至上的政绩观扭曲了体育精神”,中央巡视组对于在国家体育总局发现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一言以蔽之,可谓精辟明白,击中要害。

不可否认,特定年代里,举国培养体制、金牌至上的激励,曾带给中国体育以迅速上蹿的世界排名与荣耀,就如同前些年,对GDP的强烈追求曾在很多地方经济快速增长中充当了有力的助推器一样。但时至今日,当整个国家都在谈论“调结构”、“创新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一只脚早已大步迈进市场机制的体育圈,在顶层设计与管理机制上,却奇怪地依然保留着某些早已落后于时代的理念和政策,比如依然抱持着奖牌GDP思维、“金牌至上的政绩观”。这或许是由于懒政惰性与行为惯性,也或许是有私心与私利的混杂纠葛。

今天中国要建设体育强国,已不再是举全国之力,在每一个项目上苦心打造一两个顶尖人才,夺个把金牌;更多是要追求每位公民、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积极、强健和健康、快乐、自我实现,是让体育新苗由兴趣、热爱自发滋生并强壮起来,是要在蓬勃开展的群众体育活动中通过公平公正规范和良性循环,发现、培育高手、“国家队”。

离开“金牌至上”,重塑体育精神,通过科学公正和公开公平的评价体系,扭转体育业风气,绝不是一两次党风廉政建设、反思整改就能解决的。这将是一项浩大持久的工程,非要在主事者头脑中和制度设计上完成一次“调整转型”不可。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昨日通报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组的巡视整改情况。通报指出,体育总局对巡视反馈意见中提出的金牌至上的政绩观扭曲了体育精神的问题高度重视,组织进行了深入研讨和深刻反思,深刻认识到金牌至上的政绩观扭曲体育精神的危害性。

作为一种“政绩观”的金牌至上理念,经由巡视组的特别指点与强调,让身为体育事业主管部门的体育总局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此,体育总局制定了一系列相应举措,包括取消亚运会、奥运会贡献奖奖项的评选,对全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只公布比赛成绩榜,不再分别公布各省区市的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等“淡化”成绩的新规,以此体现转变观念的决心。

对于积弊深重的体育管理而言,这样的反思固然是一次端正风气的契机,但如果反思仅限于体育界内部,恐怕还未触及到最大的问题所在。

从世界各大体育赛事的金牌榜来看,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强国。但是,在骄人的竞技体育成绩之外,中国的国民身体素质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资料显示,我国国民肥胖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国民亚健康比率在世界上高居前列,近年来关于青少年体质普遍恶化的报道也成为讨论颇多的社会话题,国民身体素质整体堪忧。

在体育强国的体弱国民中,成绩斐然的优秀运动仿佛“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这一巨大反差的出现本身就极不自然,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但在对问题原因的认识上,却常归因于国民生活方式的不健康,诸如工作忙、爱熬夜、没时间锻炼身体等,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国家应当为人民体育活动提供便利的责任。

毛泽东同志曾挥笔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举国体制之下,围绕着争夺金牌而进行的体育发展背后,却是一套十分功利的指导理论。体育被视为显示国家实力与形象的工具,以培养少数能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为主要任务,这种对体育目的的根本性扭曲,直接导致了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性偏差,实际上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与国家在竞技运动员身上的高投入相比,对群众性体育健身设施、服务的投入明显薄弱。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人们想找到一块适宜运动的免费活动场地锻炼一下,也可能不那么轻松。在商业性运动场馆之外,公共性体育空间和设施的提供,在很多地方都显得捉襟见肘,而中小学甚至长期存在体育课被占用的现象,群众基本的运动健身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明显不利于全民身体素质的增强。

归根结底,体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要培育的是人民大众的身体,强健全体国民的体质。体育观念的反思与转型,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体育事业的国民性上来。对竞技体育成绩的追求,更多是建立在提升全民运动参与度的基础之上,国家应当扮演好“普惠”的角色,从根本上转变体育投入的方向,让人民享受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利好。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通报》称,深刻认识金牌至上的政绩观扭曲体育精神的危害性。同时,体育总局取消了亚运会、奥运会贡献奖奖项的评选,对全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只公布比赛成绩榜,不再分别公布各省区市的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人民网1月26日)

金牌通常都被赋予极大的“含金量”。一旦在亚运会、奥运会上获得金牌,从运动员本人到教练、体育官员,再到体育粉丝,无不欢欣鼓舞。如今,体育总局取消亚运会、奥运会贡献奖奖项的评选,并对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取消排名,根本上就是破除“金牌GDP”情结。

曾经有人笑称“运动员脖子上的牌子等于自己的房子、教练的票子、领导的位子和地方的面子”。由此可以看出,一枚金牌的背后存在的利益链条,金牌所衍生出的附加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金牌本身。但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如果被置于“神坛”,让金牌成为衡量体育运动成绩的唯一标准,显然已经背离了体育运动的本义。

事实上,体育运动并非只是竞技体育,并不能用运动员的体育成绩来衡量,从而给金牌罩上太多的光环。除了竞技体育之外,我们还需要大众体育,这相当于体育运动的“另一条腿”,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有关部门和民众过于看重竞技体育运动金牌数量的多少,必然会挤压大众体育运动的生存发展空间。

当然,媒体舆论也需要反思。比如,一项比赛在失利之后,往往都会被媒体用“兵败”、“国耻”等词语形容。但是,假如拿下比赛,并最终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运动员又会被舆论塑造为至高无上的“英雄”。正是这种不正常的舆论氛围的熏染,助长了公众片面的认识,认为取得优秀成绩尤其是夺冠就是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

实际上,很多体育强国对于竞技体育运动的输赢、金牌的多少,并不是看得很重。在这些国家,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发展的同时,大众体育运动的水平也比较高,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发展呈现同步化特征。但是,在我国,“金牌GDP”成为一种惯性,竞技体育运动的地位被人为的强化了,而大众体育却经常被冷落。

摒弃“金牌GDP”心态,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扭转之前不正确的体育政绩观,实现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共同发展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让我国体育运动实现“两条腿”走路,真正从体育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