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与国际日渐接轨,我国已经加强了对垄断企业的调查与处罚力度。据媒体报道,自2011年11月开出首张反垄断罚单,截至目前,罚款金额过亿元的反垄断罚单已有8张。

但是也该看到,相比于欧美动辄数亿美元、欧元的反垄断罚款,我国此前的罚款金额,相比企业实施垄断行为获取的利润来说,对垄断行为的震慑力度还不够。此次针对高通公司开出的“最高”罚单,进一步体现了我国政府打击垄断、维护市场公平的信心与决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加公平。而在高通垄断案中,垄断行为让企业的创新活力受到极大压抑。巨额罚单,一方面是打击垄断行为,让企业为自身的不法行为付出代价,而根本目的是推动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实现自主发展、自由竞争。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维护市场公平、激发企业活力,才能让所有的企业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加强反垄断,我们期待更加公平的市场!

近日,国家发改委对高通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依法作出处理,责令高通公司停止相关违法行为,并处60.88亿元罚款。

巨额罚单再次刷新了中国反垄断罚款纪录,在全球范围率先改变了高通实行二十余年、通行全球的专利收费模式。更为关键的是,发改委对高通不是一罚了之,还为中国手机厂商使用高通芯片设计的版税费用设定了条款;高通提交的一揽子整改措施满足了发改委的处罚决定和整改要求。

无论是行业垄断,还是依靠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的自然垄断,都将对市场效率、公平造成损害,导致市场失灵。如果垄断者的利益得到保护,那么竞争对手和消费者权益将会被吞噬。

高通公司的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我国《反垄断法》关于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和在交易时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规定。

只要触犯法律,就应该得到应有惩罚,即便是全球互联网“芯片”巨头。对高通的处罚触及知识产权、专利许可等反垄断前沿领域,标志着我国反垄断执法能力又提升一个层次。

高通为何甘愿“认罚”?因为长达近15个月的调查迟迟不能落地,对高通来说就是最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被授权客户在观望等待中大量流失,其他移动芯片公司也趁机占领市场。失去客户、失去市场正是企业最大的痛点,高通已经拖不起中国这场反垄断官司了。

然而在对高通公司反垄断处罚结果公布后,高通公司股价不跌反涨,说明市场投资者将这一高额处罚落地消息当作是高通的利好。

所以,高通不会离开中国市场。一方面,中国巨大的芯片市场对高通仍有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中国芯片行业技术软肋,让全球芯片巨头依然有“以退为进”的资本。

虽然有可能继续留在中国,但高通不会再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对高通的反垄断执法必然降低手机厂商成本,进而降低手机价格,让消费者获益。

当然,实施反垄断的目的,更在于规范市场竞争,让中国的芯片技术尽快成长壮大。正如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主任宁家骏表示的,中国企业还是要想办法,不断研发,逐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中国通信企业未来需要摆脱对于高通技术的依赖,才能从根本上打破高通的垄断。

我们有理由相信,反垄断风暴必将使中国经济更加健康发展,市场更加公平高效运行。

国家发改委以60.88亿元罚款和一系列整改规定,结束了国内外市场高度关注的高通反垄断案。纵览这场长达14个月、创造了中国反垄断罚款金额最高纪录的大案,主要看点在哪里?

首要看点无疑是此案为全球手机产业界及其消费者创造了一个更公正、更可持续的环境。做到这一点,靠的是打破高通的“专利桎梏”。

在高通模式下,多年来,高通销售芯片时坚持要按整个终端售价的一定比例收取专利费,从手机屏幕、手机壳、电池、相机、耳机……乃至手机上镶嵌的钻石,都得为高通的芯片支付专利费,以至于中国3G手机制造商利润中有一半要用以支付高通专利费,本已微薄的利润进一步摊薄,进而拖累中国整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连续数年不足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7.11%)的七成,WCDMA和CDMA2000两种3G制式手机售价也因此提高了200—300元,可谓制造业与消费者双输,高通则从中国收获了它49%的营业收入,利润率高达60%。这种模式的掠夺性质显而易见,而一个饱受过度掠夺之苦的制造环节绝无可能支持整个手机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手机产量占全世界81%(2013年),“中国制造”手机覆盖了全世界几乎所有市场,其他一些西方跨国巨头也跃跃欲试意图复制高通模式,因此走向极端的高通模式已经成为全球手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专利桎梏”。

第二个重要的看点是高通和市场对这项裁决的反应。如此巨额罚款,无疑有损高通当下的收益;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又意味着高通未来未必能够延续它此前惊人的高收益率。但资本市场对此的反应是高通股价显著上涨,高通公司的反应是接受裁决,而且宣布将扩大在华投资规模。这样的反应表明中国国内销售市场、中国产业的巨大规模赋予了中国强有力的谈判地位,无论是资本市场参与者,还是高通公司决策者,都认识到了这种力量,都认为结束与这样强大力量的对抗更为可取。

这样的反应更表明中国对外企反垄断实践较好地把握住了原则与分寸,表明我们并没有把反垄断调查作为一种从中国市场排挤外企的保护主义武器,而是用作一种旨在维护市场秩序的、“中性”的工具。我们对高通垄断行为的罚款和整改要求,不是为了把高通在中国市场上“整死”,而是希望它能够与中国同行共赢。中国国内销售市场、中国产业的巨大规模确实赋予了中国强有力的谈判能力,但我们没有也无意滥用这种能力。

正因为如此,60.88亿元罚款绝对数字虽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高通却认为这个处罚是可以接受的,宣布要扩大在华投资经营规模;资本市场也认为这个处罚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将不确定性终结、高通能够在中国市场持续经营并获得合理预期收益视为重大利好。

回顾去年,一批国际商业游说团体抨击中国对外企反垄断调查“不公”,美国财政部长雅克布·卢也声称中国针对外国企业的一系列反垄断调查可能给中美关系带来严重影响,等等。对比他们当时的反应和高通反垄断案处罚公布后当事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反应,岂不是很有兴味吗?

国家发改委不断刷新着自己反垄断的纪录,上一次对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罚款是12亿,这一次对高通是60亿元。

有意思的是,面对这杯苦酒,高通既没有争辩也没有喊冤,一声不吭地喝下去了。面对全球最大市场,不可一世的高通同样也不是万能的。你可以把厂家玩弄于股掌,但不能无视一个大国的法律,高通不能冒这样的风险。

60多亿的罚单从反面充分说明了高通的贪婪,握着一手的专利权,高通其实已经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用专利的门槛构成了事实上的垄断。高通吃肉,别人喝汤,而能否喝到这口汤还要看高通的脸色。

垄断不管它用的是什么形式,也不管它自己宣称的有多么和善,把公平交给一家企业来把握总是让人不那么放心,企业的趋利避害嫌贫爱富的天性,必然带来对一部分人慷慨和对另一部分人苛刻的结果。游戏规则一旦被个别厂家掌握,很容易形成利益的固化,市场竞争一潭死水,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手机市场上对高通的不满由来已久,奇怪的是很少看到对高通赤裸裸的抱怨,多大的委曲自己忍着,多大的苦自己扛着,哪怕自己做不下去了,该交的钱还是如数上交。无它,大家都指着高通活着,不要它的芯片还要它的专利授权呢,惹不起也躲不起。中国众多的手机品牌很多都只是洋标准洋专利的打工者,赚的是硬件组装的辛苦钱。小米算卖得好的吧,它一年的利润才多少钱?还抵不上高通的一个零头。发改委的处罚为中国厂商卸下了重负,他们从此能在一个合理的费率和专利授权协议的基础上更公平地竞争,这就是为市场托底。

但另一方面,这同样也反证了高通的价值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能量。60亿的罚款反映的是高通惊人的吸金能力,为什么高通就能让大家敢怒不敢言,为什么高通领的罚单都比别人要厚一些?罚得越多,通常说明角色越狠,恰恰证明了它有多成功。

跟跑者的角色到底有多悲惨,看看高通的枝繁叶茂,再看看有多少中国品牌弱不禁风被拍死在沙滩上、一批又一批中国手机厂商像割韭菜一样倒下又爬起,就能体会一二。并不是他们不想反抗,也不是他们心甘情愿被盘剥、自甘堕落,而是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反抗。

高通为它的贪婪付出了代价,但受罚以后的高通也只不过是少赚一点钱、嘴巴张得小一点、吃得少一点慢一点而已,中国众多手机企业该向它交的钱恐怕还得交,该看的脸色只怕还得看,这张罚单能让高通难过一阵子,但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因为在手机生产链上,高通的吃专利大户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国家可以惩治垄断,推动建设公平的市场环境,但国家无法代替企业去创新去竞争,无法动摇专利归属的根本问题。

如此说来光罚一个高通显然不能让大家过瘾,什么时候,中国的手机企业也有了在专利技术上对等的博弈能力,甚至有了先发的优势,让别人跟着我们的步子走,这才是真正让大家扬眉吐气的事。自从华为手机挤入高端行列,大家都在追逐着Mate7的神话,小米等手机让公众刮目相看,公众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国货如此充满期待,通讯行业是最有可能从低端制造突围的产业之一,切不要辜负了国人的这种殷切希望。

【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技术创新。反垄断对中国意义重大。高通的天价罚单,是中国进入反垄断新常态和法治新常态的具体表现。】

历时16个月的高通反垄断案终于画上了句号。经裁定,全球移动通讯芯片巨头高通因违反中国反垄断法律,将被罚款约合60.88亿元人民币,这一罚款金额创造了中国反垄断罚款最高纪录。

这次发改委对高通开出巨额罚单,超过了2014年全年反垄断罚款的总和,数目虽大,但对高通而言并不冤枉。高通公司在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市场和手机芯片市场上占有绝对支配地位,只要使用高通芯片,高通就要收取每部手机5%的专利许可费,被业内称为“高通税”。据统计,去年高通净利润的70%都来自于专利许可费,这是全球绝无仅有的商业模式。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对我国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而事实上,不仅仅是在我国,近10余年来,高通专利许可模式与芯片销售模式在欧美、韩、日及印度等地均备受质疑,反垄断与知识产权纠纷不断。

发改委向高通亮剑不仅显示了中国持续反垄断的决心,也表明了中国反垄断走向成熟。2008年8月1日,我国反垄断法正式生效,但一直以来,这部被市场经济国家视为“经济宪法”的重要法律,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执法应用。从2013年,中国反垄断开始发力,反垄断调查和处罚不断扩围。从国内到国外,不仅涉事行业众多,液晶面板、白酒、奶粉、汽车等先后“中枪”,而且,包括微软、奔驰在内的许多知名大企业都成为反垄断调查对象。

众多周知,垄断是创新最大的杀手,也是市场公平竞争的最大障碍。纵观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反垄断法,反垄断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坚强后盾。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反垄断的时间并不长,近两年,随着反垄断管理部门执法意愿和执法能力的增强,中国对违法企业的调查与惩罚越来越频繁和引人注目,反垄断渐成新常态,为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鼓励产业创新起到了很大作用,赢得公众一致叫好。

然而,有两方面问题须引起我们注意。一是市场份额不是判断垄断的唯一标准。反垄断是为了鼓励创新和市场公平。比如,苹果公司虽然拥有非常可观的市场份额,但是,仍然保持高度的创新性,每推出一款新产品都有突破性的技术进步。事实上,美国对其自然垄断行业也持审慎球探体育比分:的态度。去年12月,苹果iTunes反垄断调查案在历经十年后胜诉。由此观之,把握反垄断与保护创新之间的度至关重要。

二是反垄断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必须一手反垄断,一手自主创新。如果企业的垄断地位不是依靠行政命令而获得,而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形成的,那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是怎样通过鼓励和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创造出更好的产品,这才是积极应对竞争,实现产业突围和发展的根本。以手机芯片为例,华为海思芯片的异军突起,成为高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才是更积极的市场应对之举。

当下,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反垄断对中国意义重大。高通的天价罚单,并非针对高通这一个企业,而是中国进入反垄断新常态和法治新常态的具体表现。对于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来说,必须适应中国经济监管的新常态,不能再视中国为谋取垄断暴利的“乐土”,对中国企业来说,要抓住发展机遇,在反垄断营造出的公平市场环境中,让创新成为企业腾飞的翅膀。 

【高通营收的一半来自中国市场,目前发展势头依然强劲。虽然罚款金额巨大,虽然要对中国手机消费者做出让利,但只要能够留在中国,高通就能继续分享中国通信市场快速增长带来的巨大收益。】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对高通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依法作出处理,责令高通公司停止相关违法行为,处该公司2013年度中国市场销售额8%的罚款,计60.88亿元。高通周一宣布,同意支付罚款,以了结为期14个月的反垄断调查。

高通是一家美国无线电通信技术研发公司,在智能手机芯片市场中,市场份额占比近70%。三星、LG公司、中兴、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几乎都采用高通公司的芯片。国家发改委此次针对高通开出的60亿元罚款,是迄今中国反垄断最大的一笔罚单,相当于2014年全年我国反垄断案件罚单累计金额17.7亿元的数倍。

高通公司冤不冤?一点也不冤。高通的垄断行为,是通过其特殊的商业模式实现的——打包销售多种专利产品,且从不提供所销专利的清单。在这种模式下,与高通公司交易的手机厂商,支付了高额费用却并不知道具体购买哪些专利,以及每项专利的价钱。通过这种方式,高通一些本应免费过期专利,被包含在专利组合中收取许可费。更为不公平的是,高通公司商业模式中规定的“反向专利许可”条款,即手机厂商只要购买高通的专利产品,就必须无条件把自己企业的专利产品,免费提供给高通使用和售卖。这项规定实际就是强迫其他企业把自己的知识产权拱手送给高通。

高通公司的商业模式,首先伤害的是我国手机厂商及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如果任由高通模式“横行”,我国通讯设备和终端研发企业的投入研发将很难获得回报,这必将影响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最终会影响我国无线通信市场的健康发展。

此次国家发改委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始于2009年两家美国公司的举报。从起因看,高通出事祸起于萧墙,但事件的不断演进与中国通信业发展的现实也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以华为和中兴通讯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全球移动技术领域巨头。截至2013年底,中兴通讯累计专利授权量超过1.6万件;截至2014年11月,华为获得的专利授权量近3万件。高通商业模式中的有关霸王条款,无疑有利于缺乏专利的新兴手机厂商,但却严重损害了华为、中兴通讯等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的利益及创新动力。从长远看,高通模式对全球范围的无线通信市场良性竞争,也将造成严重损害。

发改委公布天价罚单后,高通公司没有一句争辩,几乎是“欣然”接受。高通为何愿意咽下天价罚单?难道是罚轻了?60.88亿元罚款对高通而言确实不高,它付得起这笔钱,这只是高通2013年度在华市场销售额的8%,是高通2014年度在华销售额的约6%。从2012年开始,高通营收的一半来自中国市场,目前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对高通来说,虽然罚款金额巨大,虽然要对中国手机消费者做出让利,但只要能够留在中国,就能继续分享中国通信市场快速增长带来的巨大收益。

高通公司“甘愿”受罚的背后,是中国监管部门与高通持续一年多的激烈交锋,其间甚至会不时出现美国政府的身影,最终,中国有关部门完成了对这家全球通信巨头的国际性反垄断调查。高通事件已经告一段落,而中国的反垄断之路还很漫长,有关部门应继续秉持对内对外一视同仁的原则,这样的反垄断行动既可以得到最广泛的支持,也会让被罚者口服心服。

【全球最大的手机芯片厂商之一美国高通公司10日宣布,将向中国官方支付60.88亿元人民币的反垄断罚款,了结为期14个月的反垄断调查。】

高通在无线通讯标准必要专利市场和手机芯片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其大部分的盈利来自专利授权部门的高盈利率专利收费。极为不公的是,依靠高通与手机厂商签订的协议,国内手机厂商要使用高通方案,必须将自身的专利免费授权给高通,此举不仅实现了高通的专利价值,还抹杀了国内厂商的专利价值。因为“高通模式”的存在,国内企业得来不易的专利轻易失去价值,导致对专利申请和创新研发漠视,手机行业山寨横行。

客观地说,这种困境的形成不仅是高通的问题,更与我国长期以来不重视专利保护的市场环境有关。近年来我国手机业发展迅猛,但中国企业大多没有进行原创专利积累,国内手机市场上的竞争头破血流,但除了价格、营销宣传上进行一系列的“对抗”外,懂得拿起专利这个武器的厂商几乎没有。高通一类的国外企业用“专利优势”吃掉了一盘肉之后,再由国内厂商用“价格战、营销战”抢一盘骨头。

历时14个月的反垄断调查收官,意味着我们终于在牛身上拔下了一根毛,但拍手称快还为时尚早。高通的市场垄断地位并没有寒冬,在手机之外的众多高科技领域,大多数国外企业的专利优势依旧存在。进步之处在于,我国已经看到了高通由于专利优势带来的巨大收益,通过否定高通的垄断性商业模式,发改委释放了国内手机厂商现有专利的价值,鼓励新的规则,有利于专利竞争,借此推动国内手机厂商自主创新,累积知识产权。

我国在科技领域属于后发国家,多年来,免费音乐和山寨产品等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过去二十年,我们尝遍了知识产权模糊带来的甜头。但随着经济全球化,高通一类重视专利积累的企业已经打到了现行中国模式的痛点,我国已经开始为漠视创新和创造付出代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固然可以用“反垄断罚款”等方法维护自身利益,保证后发优势,但如果无法发掘自身的专利价值,终究还是受制于人。全球化竞争中,只有在技术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打破高通这类企业的垄断。

优化知识产权环境,是中国产品全球化的重要一步。目前,我国手机厂商进入的海外市场都是选择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欧美市场基本无法涉足,主要阻碍就是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尚不成熟,对专利的保护程度较低,而欧美相关法律比较健全。由于没有足够的专利维护自己,没有和国际手机厂商交换专利的资本,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经常吃亏,去年底小米在印度就因为专利问题被禁售。

对高通反垄断罚款,意味着我国已经意识到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控制和运用专利权的重要意义。这无疑指明了国内科技企业的发力方向。弥补专利短板,展开专利合作,加快专利研发速度,已经迫在眉睫。可以肯定,无论是专利观念的进步还是创新研发的积累,都并非一日之功,但正视并发掘知识产权的价值,从决策者到科技企业都不应再懈怠。

【此次调查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反垄断法执法史上的标志性案件。有理由相信我国执法部门不会支持将《反垄断法》作为不合理限制知识产权的新武器。】

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对高通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垄断行为的处理结果,责令其停止相关违法行为并处60.88亿元罚款,高通方面表示将接受处罚并整改。考虑到此案所涉及的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行为是欧美等先进反垄断司法辖区关注的前沿问题,毫无疑义,此次调查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反垄断法执法史上的标志性案件。

本案的意义不仅仅止于公众关注的天文数字的罚款金额,还有几个细节耐人寻味。一个是高通发布的公告与发改委公告中有关许可费标准的微妙差异。高通公告中提出“对为在中国境内使用而销售的手机,按整机批发净售价的65%收取专利许可费”,有人会质疑这是一种政府为标准必要专利定价的行为。但应当注意的是,发改委在公告中仅仅认定高通存在“收取不公平的高价专利许可费”的垄断行为,并没有进一步涉及具体收费标准。联想到本案处理过程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政府是否应当或者有权为知识产权定价?最后答案是明确的,发改委没有为高通的许可费定价,所谓降价是高通公司自我整改的承诺。

与此密切相关的另一个质疑是,中国作为知识产权后发国家,是否出于保护民族产业等理由而将反垄断作为不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借口?这种质疑的所谓合理性在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快速发展客观是由于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而且在知识产权保护实践过程中始终存在所谓现阶段不能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适度保护”论调。

既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就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对知识产权予以严格保护,任何一级政府都不能为了实施某种产业政策而对本国企业实施特殊保护,这损害的不仅是境外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企业创新、完成产业升级有重大意义。这种选择性执法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适度保护论”实质上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损害的是法治的权威和公信力。

那专利这种垄断权利的行使是不是没有合理约束的路径呢?高通案无疑给出了正确的回答,即对个别企业滥用知识产权导致损害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利益的垄断行为,应当适用《反垄断法》予以规制。

高通案打开了正确的大门,但随之带来的担心是,《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的限制会不会被滥用?我国《反垄断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尤其是,第55条是反垄断法的“附则”部分。由此可见,专利权遇上《反垄断法》只是例外。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有理由相信我国执法部门不会支持将《反垄断法》作为不合理限制知识产权的新武器。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自2013年以来,中国反垄断调查和处罚不断扩围,反垄断进入新常态,不分行业、企业性质,不论中资企业还是外企。这也告诫企业要遵守商业道德和法律,公平买卖,中国经济法治手段已正在远离涣散和软弱无力的时代。】

发改委调查一年多,高通公司涉嫌手机芯片垄断案件终于水落石出。据高通公司声明:因违反中国反垄断法律,高通将被罚款9.75亿美元(约60.88亿人民币)。另外高通也将对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专利授权做出多项调整。据统计,该罚金刷新中国反垄断新纪录。

众所周知,近几年在中国受到反垄断调查的外国企业不少,2013年8月7日,发改委对美赞臣、多美滋、合生元、雅培、富仕兰和恒天然等6家奶粉企业处罚6.69亿元,2014年8月20日,发改委对住友、矢崎、精工、电装、NTN和捷太格特等12家日本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企业处罚12.35亿元等等。

市场经济应是法治经济。实践反复证明,只有严格执行市场法治规则,才能保证市场秩序良性发展,才能实现各市场主体互利共赢。而要确保法治经济顺利运行,需要强有力监督机构忠实履行“裁判员”角色,才能对市场经营主体违法违规行为产生有效约束力和震慑力。

高通公司垄断行为实际反映了当前外企普遍存在的两种心态:一是胆大妄为,置法规于不顾的欺行霸市心态。本来高通公司在数年前遭韩国重罚2.36亿美元,但仍没让其行为有所收敛。二是打着危机攻关的心态。本来高通公司涉嫌垄断行为在中国早有反应,可其不仅没有“悬崖勒马”,反而向国务院反垄断专家进行暗地利益输送,为其出具所谓“未垄断”经济学证据。

此次高通被处以巨额罚款,对在中国经营的外企既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鞭策。一方面,只有遵守中国市场法规,经营才能长久稳定。高通公司表示接受发改委处罚,立即取消垄断经营和歧视性销售手段,既是对自身问题的正视,也有利于对自身经营利益的保护,消解国内民众担忧,重塑对企业经营信心。腾讯科技通过美股行情系统看到,在周一盘后交易时段,高通股价大幅上涨了2.98%,股价显示为69.11美元。当天高通收盘价为67.11美元,小幅上涨了1.15%。由此看来,遵守市场法规是一种双赢战略。

另一方面,唯有高效廉洁的反垄断机构,高举反垄断法规利剑,中国市场经济秩序才能走上健康发展轨道。此次发改委严格按照《反垄断法》对高通公司进行取证调查,最终确定该公司涉嫌垄断而处以巨额罚款,这不仅是发改委依法监管的胜利,也显示中国法治经济手段不断进步和有力。同时,也表明在日益完善的中国市场监管机制下,企业更不应存任何蒙混过关的侥幸心态,坚持诚实守信的市场经营原则,才能立威于市场,立信于消费者,才能在市场中发展壮大。

且尤须指出的是,自2013年以来,中国反垄断调查和处罚不断扩围,反垄断进入新常态,不分行业、企业性质,不论中资企业还是外企,只要存在垄断行为和事实,违反了公平竞争,都会受到调查和相应处罚。这也告诫企业要遵守商业道德和法律,公平买卖,中国经济法治手段已正在远离涣散和软弱无力的时代。